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2024-2025-2“优·美”教学工作坊“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教育”第三次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3-27浏览次数:10


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于326午在1106办公室召开本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次集体备课会。会议由李想老师主讲,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李想老师首先基于前两轮教学的学生反馈及问卷调研数据,分析了当前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需求与挑战。调研显示,随着虚拟社交的普及,学生普遍面临“线上热络、线下疏离”的困境,同时对跨文化沟通、冲突化解等实际问题关注度显著提升。在专题三“人际:乐于交往 走出孤岛”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反馈对“社交边界设定”“非暴力沟通技巧”等内容兴趣浓厚,并建议增加情景模拟与实践演练环节。

结合学情,李想老师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系统介绍了专题三的设计思路。教学以“朋友圈点赞vs面对面交流”的社会现象为导入,引用马克思“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化时代人际关系的本质;通过经典心理学实验“六度空间理论”,揭示人际联结的广泛性与可能性;设计“角色互换剧场”活动,模拟宿舍矛盾、团队合作等场景,帮助学生掌握冲突化解的“倾听-共情-协商”三步法;随后,以“如何拒绝他人而不伤感情”为例,现场演示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技巧,并组织学生分组演练;最后,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感”与“跨文化交际的礼仪差异”。

为深化教学效果,李想老师针对“冲突化解”知识点进行了8分钟的片段教学展示,通过真实校园案例,生动演绎了“情绪管理”与“双赢沟通”策略。

随后,李想老师对“友情的建立与维护”这一个知识点,进行了6分钟的片段教学展示。

全体教师围绕专题三展开热烈讨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优化建议。例如,何老师建议增加“线上社交礼仪”微课视频,丰富教学资源;罗老师提议引入“树洞信箱”活动,鼓励学生匿名分享人际困扰,增强课堂互动性。本次备课会立足学生现实需求,聚焦教学方法创新,为提升课程实效性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