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关于举办2021年校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通知
各二级学院: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好《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需要,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要求,推动对接国家教学标准并结合实际开展教学,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选拔优秀教师参加2021年福建省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在总结2020年校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决定启动2021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1.成立学校2021年校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组委会(以下简称“组委会”),负责统筹协调比赛活动的组织安排。
组 长:高汝武陈艳红
副组长:刘勇峰 陈朝慰 赖万钦 李 斌
成 员:房日荣 陈常晖 陈明仙 方儒钦 黄金凤
李 翼 陈天炎 苏庆列 黄 颖 林佳梅
杨开怀 林 霞 阮 毅 倪 红
2.组委会办公室由教师工作部、教务处、数据中心、科技处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教师工作部(处),组委会办公室负责比赛活动的具体工作。
主 任:刘勇峰
副主任:陈朝慰 赖万钦 李 斌
成 员:阮 毅 倪 红 杨林东
3.成立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由组委会聘请不少于3名(网络视频评审)+6名(现场决赛评审)校内外专家组成,校外专家数量不少于2/3。
二、比赛时间
2021年1月-3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比赛对象
我校在编专任与兼课教师(含人事代理),其中校内兼课教师必须到课程开课单位参加比赛,参赛要求同专任教师。学校正式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可按要求参加专业(技能)课程组的比赛(每个教学团队可吸收1名学校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要求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2-4人。
四、比赛分组
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设公共基础课程组、专业课程一组、专业课程二组。
1.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作品应为公共基础课程中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2.高职专业课程一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3.高职专业课程二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程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6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各分组包括五年制高职后二年课程。
五、参赛名额
各二级学院最低参赛作品数见《各二级学院最低参赛限额分配表》(附件1),其中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必须报名参赛。
六、比赛要求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由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组成,包括实习指导教师)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1.教学内容。立足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
2.教学设计。依据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应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专业课程应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课程组织与重构,采用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3.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合理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课程应积极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训教学应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4.教学应变。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经验,推动创新、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更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
七、参赛作品及材料
教学团队选取某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要求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完成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涉及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专业,还应对接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必须遵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鼓励推荐体现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要求、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和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特点实施教学、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良好的参赛作品。
参赛作品材料包括实际使用的教案、3-4段课堂实录视频、教学实施报告,另附参赛作品所依据的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关要求详见附件2)。
八、比赛办法
比赛采取网络初评和现场决赛相结合的形式,总成绩中网络初评与现场决赛分值各占50%。比赛评分指标见附件3。
1.网络初评阶段。
网络初评时,评审参赛作品材料,确定入围决赛的作品,初定拟获得三等奖的作品。
2.现场决赛阶段
现场决赛时,教学团队介绍教学实施报告、针对抽选教案中的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回答评委提问(有关要求详见附件2)。评审参赛作品材料和教学团队现场表现,确定比赛成绩。
九、奖项设置
1.单项奖。坚持宁缺毋滥原则,各组分别设一、二、三等奖,不超过本组参赛作品总数的10%、20%、30%;获奖团队按获奖成绩分别发放工作量积分40分、20分、10分,团队积分由团队负责人进行分配(此外不在重复发放其他奖励性绩效)。获奖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任、进修学习、推优荐先等方面予以优先。
获奖团队将由学校遴选推荐参加省赛。
2.团体奖。按各二级学院参加比赛教师的平均成绩排名,前三名颁发优秀组织奖。
十、工作要求
1.材料报送要求
(1)《2021年校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参赛报名表》(见附件4)、《2021年校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各二级学院报名汇总表》(见附件5)由参赛课程所属开课单位汇总后于12月9日前交至教师工作部(处),电子版同时发至邮箱157995151@qq.com。
(2)参赛作品材料包括实际使用的教案、3-4段课堂实录视频、教学实施报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电子版按 “所在学院名称-专业代码(公共基础课程名称)-作品名称-材料类型”的规则命名并于2021年3月5日前发至邮箱157995151@qq.com。
(1)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做好比赛的动员、选拔及推荐工作。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并制定具体的参赛方案。
(2)参赛内容应依据我校开设专业和有关专业教学标准的教学要求,参照相关课程优质教材(版本不限)进行设计和制作。其中:思政课须严格执行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
(3)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参考网址:
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r/bznr_zzdgsxbz/
(4)参赛作品应是参赛教师原创,资料引用应注明出处,没有知识产权异议和纠纷,出现问题由参赛者承担责任。
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联系人:阮毅(联系电话:83514590) 杨林东(联系电话:83514226)
附件:
1.各二级学院最低参赛限额分配表
2.2021年校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参赛作品材料及现场决赛有关要求
3.2021年校级教学能力比赛评分指标
4.2021年校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报名表
5.2021年校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报名汇总表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2020年11月2日
附件1
各二级学院最低参赛限额分配表
单位 | 高职专业类数 | 承担 公共基础课程数 | 最低参赛总数 |
aoa体育 | 3(安全技术与管理、环境工程技术、救援技术) | - | 3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5(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 | - | 5 |
轨道交通学院 | 4(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 | - | 4 |
土木工程学院 | 7(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监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 - | 7 |
通用航空产业学院 | 3(通用航空航务技术、通用航空器维修、空中乘务) | - | 3 |
汽车学院 | 3(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智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 | - | 3 |
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 | 5(工程机械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 | 5 |
信息与智慧交通学院 | 6(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虚拟现实应用技术) | 1(计算机应用基础) | 7 |
aoa体育 | 4(航海技术、船舶工程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国际邮轮乘务管理) | - | 4 |
通识教育学院 | - | 5(职业语文、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土建数学、航海数学等)、高职英语、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 | 5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7(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船政文化素养) | 7 |
注:
1.本表所列数量仅为各二级学院最低参赛限额数,不设参赛数量上限;
2.各二级学院最低参赛限额数根据各二级学院有在校生的专业类数和承担教学任务的公共基础课程数确定。
附件2
参赛作品材料及现场决赛有关要求
一、参赛作品文档材料
1.参赛教案
教学团队根据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该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规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撰写实际使用的教案。教案应包括授课信息、任务目标、学情分析、活动安排、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设计合理、重点突出、规范完整、详略得当,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应当侧重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处理、教学活动及安排。原则上每份教案的教学内容不超过2学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可以不超过4学时。每件参赛作品的全部教案按序逐一标明序号,合并为一个文件提交。
2.教学实施报告
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设计和实施之后,撰写1份教学实施报告。报告应梳理总结参赛作品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习效果、反思改进等方面情况,突出重点和特色,可用图表加以佐证。中文字符在5000字以内,插入的图表应有针对性、有效性,一般不超过12张。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和《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有关要求修订完善。参赛内容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只需提交实际开设该课程的其中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跨二级学院组建的教学团队,只需提交团队中某一成员所在二级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课程标准
教学团队提交参赛作品实际使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要求,科学、规范制定,说明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与保障、授课进程与安排等。多个授课班级只需提交其中一份附有某一班级授课计划表的课程标准;跨二级学院组建的教学团队,只需提交团队中某一成员所在二级学院的课程标准。
二、参赛作品视频材料
教学团队成员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含实训、实习),录制3—4段课堂实录视频,原则上每位团队成员不少于1段,应在实际教学(含顶岗实习)场所拍摄,参与教学的应是授课班级的全体学生(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实际等情况设计实施分班教学的需有专门说明)。课堂实录视频每段时长8—15分钟,总时长控制在35—40分钟;每段视频可自行选择教学场景,应分别完整、清晰地呈现参赛作品中内容相对独立完整、课程属性特质鲜明、反映团队成员教学风格的教学活动实况。高职专业课程二组参赛作品的视频中须包含不少于2段反映团队成员关键技术技能教学操作与示范的教学实况。
课堂实录视频须采用单机方式全程连续录制(不得使用摇臂、无人机、虚拟演播系统、临时拼接大型LED显示屏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片面追求拍摄效果、费用昂贵的录制手段),不允许另行剪辑及配音,不加片头片尾、字幕注解,不得泄露地区、学校(包括二级学院)名称。采用MP4格式封装,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每段视频文件以“教案序号+教学活动名称”分别命名。
视频录制软件不限,采用H.264/AVC(MPEG-4 Part10)编码格式压缩;动态码流的码率不低于1024Kbps,不超过1280Kbps;分辨率设定为720×576(标清4:3拍摄)或1280×720(高清16:9拍摄);采用逐行扫描(帧率25帧/秒)。音频采用AAC(MPEG4 Part3)格式压缩;采样率48KHz;码流128Kbps(恒定)。
(一)赛前准备
1.入围决赛的教学团队通过抽签决定场次。
2.决赛时,教学团队按抽签顺序进入备赛室,在参赛作品范围内随机抽定两份不同教案,自选其中部分内容进行准备。
3.教学团队在备赛室可利用自带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准备(现场提供网络服务),限时30分钟。
(二)内容介绍与教学展示
1.教学团队按时进入比赛室,首先简要介绍教学实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创新特色;然后由两名参赛教师分别针对所抽定的两份不同教案中的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如,新知讲解、示范操作、学习结果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等),教学展示应符合无学生教学情境。
2.介绍教学实施报告时间不超过6分钟,两段无学生教学展示合计时间12-16分钟。期间另外安排换场准备,用时不超过5分钟。
(三)答辩
1.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教学实施报告介绍和无学生教学展示,集体讨论提出3个问题(包括参赛作品所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评委讨论时教学团队回避。
2.教学团队针对屏幕呈现的问题(评委不再复述或解读、可以事先指定答题者),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可以展示佐证资料),时间不超过8分钟(含读题审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评委可以追问。
附件3
2021年校级教学能力比赛评分指标
一、公共基础课程组
指标 | 分值 | 评价要素 |
目标 与 学情 | 20 | 1.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安排,强调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2.教学目标表述明确、相互关联,重点突出、可评可测。 3.客观分析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专业特性等,详实反映学生整体与个体情况数据,准确预判教学难点及其掌握可能。 |
内容 与 策略 | 20 | 1.思政课程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扎实推进创优建设,其他课程注重落实课程思政要求;联系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融通专业课程和职业能力,培育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选择科学严谨、容量适度,安排合理、衔接有序、结构清晰。 3.教材选用、使用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配套提供丰富、优质学习资源,教案完整、规范、简明、真实。 4.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技术应用预想 合理,方法手段设计恰当,评价考核考虑周全。 |
实施 与 成效 | 30 | 1.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符合课内外教学实际。 2.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关注重点、难点的解决,能够针对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中心,实行因材施教。 3.教学环境满足需求,教学活动开展有序,教学互动深入有效,教学气氛生动活泼。 4.关注教与学全过程信息采集,针对目标要求开展考核与评价。 5.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提高教学与管理成效。 |
教学 素养 | 15 | 1.充分展现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技能和信息素养,发挥教学团队协作优势;老中青传帮带效果显著。 2.教师课堂教学态度认真、严谨规范、表述清晰、亲和力强。 3.教学实施报告客观记载、真实反映、深刻反思教与学的成效与不足,提出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改进设想。 4.决赛现场的内容介绍、教学展示和回答提问聚焦主题、科学准确、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研究深入、手段得当、简洁明了、表达流畅。 |
特色 创新 | 15 | 1.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 2.能够创新教学模式,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3.能够与时俱进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研科研能力。 4.具有较大借鉴和推广价值,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 |
二、专业(技能)课程组
附件4
2021年校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报名表
单位 联系人 手机
参赛内容 (作品名称) | ||||||||||||||
课程名称 | 课程属性 | |||||||||||||
专业代码 (专业课程组填) | 专业名称 (专业课程组填) |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教龄 | |||||||||||
所在单位及 职称/职务 | 手机号码 | |||||||||||||
授课班级 | 班级人数 | |||||||||||||
授课时间 | 授课地点 | |||||||||||||
教材版本 | ||||||||||||||
其他参赛选手 | 排序 | 姓名 | 性别 | 教龄 | 所在单位及 职称/职务 | 承担 具体教学任务 | ||||||||
2 | ||||||||||||||
3 | ||||||||||||||
4 | ||||||||||||||
创作思路 特点说明 | ||||||||||||||
资源说明 | 教学中涉及的课程平台、数字资源、成绩管理等有效地址、使用密码等。 | |||||||||||||
其他说明 | 是否保证所报送的资料无任何版权异议或纠纷: □是 □否 签字: 年 月 日 | |||||||||||||
所在单位意见 | 所在单位对开设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实际应用成效的审定意见: 年 月 日 (加盖公章) |
附件5 | ||||||||||||
2021年校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报名汇总表 | ||||||||||||
单位名称(章): 联系人: 手机号码: | ||||||||||||
序号 | 专业 名称 | 专业 代码 | 课程 名称 | 参赛内容 (作品名称) | 主讲人姓名 | 性别 | 出生 年月 | 职称 | 手机 号码 | 团队 成员1 | 团队 成员2 | 团队 成员3 |